Page 60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5年9期
P. 60

橡塑技术与装备
            HINA R&P  TECHNOLOGY  AND EQUIPMENT



             量和高压氮气的定型优势,与过热水蒸汽技术相比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路线有豪迈科技等。二是在橡胶胶囊外部进行氮
             可提高轮胎质量并节省能源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加热,然后进行循环。即先通过低压氮气导入胶囊
                 氮气加热是以高压氮气作为传热介质,通过电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并使其伸展,将轮胎胎坯整形并保持,合模后再充入
             或电磁感应加热,通过闭环管路系统。优点是节能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加热高压氮气进行硫化。为了解决氮气浪费并适应
             势明显,轮胎产品精度好 ;缺点是系统复杂,需配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批量硫化作业时,常采用多个气路和储气罐设计,
             专用泵阀、加热和控温系统等,初期投资高。适用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氮气的预热、补压和回收等功能,进行循环流动
             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工况,如高端乘用车子午线轮胎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并持续有效加热。采取这个技术路线有联亚智能、中
                 机械鼓电磁感应加热是采用铁磁性金属机械鼓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橡机、软控股份等。
             替传统的非金属胶囊,通过高频电磁感应直接生成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机械鼓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轮胎硫化过程
             流加热,无需介质传导。优点是响应速度快,硫化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,受力情况和受热情况共同实现硫化效果,采用电
             期缩短,能效比高,控温精准等。缺点是仅限导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磁感应加热实现温度精准控制。为了解决金属与胎坯
             金属材质机械鼓,制造成本高,对轮胎胎坯的尺寸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触表面性能影响,进一步提高温度均匀性,防止橡
             度要求高,初期投入较高。多适用于赛车胎等超高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胶材料与金属模具表面粘连并避免开合模过程中的剐
             能轮胎制造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蹭,提出在金属模表面进行聚四氟乙烯涂层,同时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多个电磁感应加热和测温装置的技术。采取这个技
             3 我国轮胎硫化机电加热技术的发展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术路线有北京化工大学和三角轮胎等。
             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3 系统部件技术进展
                 结合轮胎硫化工艺的要求,我国的轮胎硫化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部件技术主要集中在满足高温高压氮气内温
             分别在模具(外温)、中心机构胶囊机械鼓(内温)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热应用的特殊要求。业内高性能仪表阀门厂家研制
             系统部件方面取得诸多进展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出氮气专用切断阀等新产品,同时设计氦气质潽仪
             3.1 模具(外温)电加热技术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检漏功能,密封性能及寿命已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
                 对模具(外温)的加热中,有电阻和电磁两个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。
             型的技术路线。一是电阻式加热元件(如电阻丝),采
             用多区加热和控温,加热装置一般直接安装在模具上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我国轮胎硫化机电加热技术的趋势
             采取这个技术路线有豪迈科技、联亚智能等。二是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各设备制造商都在不懈努力,一方面通过与
             磁感应加热技术,应用电磁感应热板,采用盘式线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轮胎企业合作,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;另一方面与系
             布局和高频导磁条增加涡流加热效率和感应加热面积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统部件厂家共同全面需求研制高性能部件。随着环保
             实现了多区域加热和精准温控。线圈布置保留了原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的提高和能源成本的上升,电加热技术对于天然
             模具定位孔的布局,无需对原模具进行过多结构改动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产蒸汽的模式,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,在市场需求
             中化橡机已实现模具表面测温均匀性达到 ±2.5  ℃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推动下,技术水平快速提高。轮胎硫化工序能耗约
             内,解决了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均匀性难以控制的问题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占轮胎生产过程总能耗的 60% 以上,电磁感应加热硫
             并实现工业化应用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的特点,若该技术能够进行广泛
             3.2 中心机构胶囊 / 机械鼓(内温)电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应用,对轮胎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具有重
             技术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的意义。
                 中心机构橡胶胶囊取代水胎,加热介质从过热水
             和蒸汽逐渐过渡为氮气,为电加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   李尚帅 . 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与硫化外温电磁感应加热技术
             基础,形成两个类型技术路线。一是在橡胶胶囊内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研究 [D] . 北京 :北京化工大学,2019.
             设置加热组件。即中心机构的加热装置由环座、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]   潘星,王冠中 .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轮胎硫化机上的应用研究
             组件和搅动部件组成,环座由内外支撑筒形成半封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J]. 橡胶工业,2020(9):68-70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]   唐松林,施金鑫,徐晶 . 一种高压氮气电磁循环加热装
             空间,加热组件安装在外支撑筒上,同时设计有可转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置 .202010858163.9 [P]. 2020-12-15.
             动的搅动部件,可对硫化胶囊中的氮气进行搅动,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]   赵厚如 . 新能源轮胎硫化机 : 202120074286.3  [P].  2021-
             高硫化胶囊中的温度均匀性并促进热交换。采取这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-01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·16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1 卷  第 期
   55   56   57   58   59   60   61   62   63   64   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