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8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5年9期
P. 108

橡塑技术与装备
            HINA R&P  TECHNOLOGY  AND EQUIPMENT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热油系统加热器的空心管对管道温度场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性的影响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宋宇谟,董立佳,李国胜,卢守相,李战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,辽宁  大连  116000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要 : 加热器是热油系统中控制温度、调节热能的关键组成部分。加热器中存在一个空心管结构,其不起加热作用,但能降
                  低加热过程中加热器的表面温度。为了研究空心管在加热过程中如何影响系统的温度场特性,分别建立了带有空心管和无空心管
                  的加热器,使用 Ansys Fluent 软件进行热流耦合分析。结果表明,空心管对管道中热油的流动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,其能迫使热
                  油以较高速度流经加热器表面,使得加热器表面温度显著降低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: 热油系统 ;空心管 ;温度场特性 ; Fluent
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: TQ330.7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: 1009-797X(2025)09-0056-05
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: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:10.13520/j.cnki.rpte.2025.09.012







             0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茂桃等人对离合器接合过程中油路的散热特性进行数
                 对加热系统内部的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,既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值模拟,研究了入口流量及相对转速对摩擦副流域温
             考虑热油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,也要关注热油的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度场的影响规律       [7] 。潘丽艳等人以 T  型管道内冷热流
             变化,对这一过程的仿真是典型的热流耦合问题。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交混的上游区管壁及流体为研究对象,研究冷热流
             热流耦合仿真的研究中,许多研究人员在各自的领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交混对管道力学性能影响和传热机理变化                  [8] 。
             做出了不同贡献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以热油系统中的加热器为研究对象,研究加
                 胡爽等人以热油输送管道为研究对象,对原油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器及其加热流体的温度场特性。传统的加热棒会在
             管道中的流动过程进行模拟。通过改变流体的入口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心配备一个空心管,其不起加热作用,为了研究
             度以及管道的外壁环境温度,得出结论 :管道的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对温度场特性的影响,建立了无空心管的加热器模
             变化情况与流体的入口速度无明显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[1] 。李支茂      型与之对比。利用 Ansys  Fluent 对加热过程进行流热
             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选粉机轴承油润水冷系统。仿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耦合分析,得到流场的温度、速度、压力分布,并分
             分析了系统各部分结构与工作原理,满足了现代大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析温度分布的成因。
             选粉机轴承的冷却要求          [2] 。曹先慧等人对埋地热油管
             道沿径向温度进行了数值模拟,得到了不同保温层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基本理论
             度时管道径向温度及热流量的变化               [3] 。覃秋等人对沥         1.1 流体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
             青的加热和保温过程进行流场特性、传热机理、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假设热油为不可压缩流体,湍流状态下采用时间
             效果的分析。比较不同形式的热油系统盘管的加热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法,即用平均值和脉动值之和代替流动变量,进
             式对于油罐加热保温的影响            [4] 。张跃等人对接力热管            行流场稳态模拟分析。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:
             式油管系统的伴热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。计算结果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1)
             明 :接力热管式油管系统能有效提升稠油的出口温度,
             其伴热效果随热管支数的增加而降低 ;在保证热管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)
             管内径一定时,热管的间隙越小,出口油温越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[5] 。                          2    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v + 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τ =  µ ∇     v T   ) − ∇ ⋅ vI 2   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v + ∇ 3
             任国哲等人研究沿程管路换热与滑油流动之间的耦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:宋宇谟(1992-),男,硕士 , 工程师 , 主要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 − ∇ 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µ 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τ =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ρ
             问题,建立了润滑系统管路热流耦合计算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[6] 。朱    事机械设计工作。 ( kv = ∇ ⋅  (Γ ∇  ) k +  G − 3 Y +  S + 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 ) k + ∇ 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∂   ( ) k + ∇ ⋅  ( kv = ∇ ⋅ (Γ ∇ k  ) k +  k G − k Y +  b S +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∂               k     k   k  k   b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·56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∂  (ρω + ∇ ⋅ (ρω  ) v = ∇ ⋅ (Γ ∇ ω ) G+  − Y + 51 卷  第 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∂  ∂  (ρω + ∇ ⋅ (ρω  ) v = ∇ ⋅ (Γ ∇ ω ) G+  w  − ω  ω b  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∂                k      ω  w   ω   ω b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=  MC P  ( 2  t 1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=  MC  t − t  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=  ( h t −  t  ) = ( 2 h t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=  f ( h t −  t f  ) =  h 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 =  t ∆  =  t 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t ∆  t 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q = R 1 h  =  R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h
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